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迅速赶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已经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成长为第一大制造业国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工业生产和知识生产方面的追赶也非常突出,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且,中国的知识生产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在高质量论文方面也稳步提升。中国是文明古国,但在近代却落伍了。外敌的入侵和列强的欺凌当然是中国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从一个重要的侧面看,中国的衰落有知识生产方面落后的原因。在任何时代,知识都是力量,一种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农耕文明或自然经济时代,知识是经验形态的知识,强调经世致用的中国在这种知识形态下保持了领先地位。经验形态的知识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效率低,必须靠岁月的积累来发展;二是普遍性不足,耕种田地的人不了解捕鱼技术,学木工的人不熟悉铁匠的路数。过去,人们往往穷其一生学门手艺,靠此安身立命。由于当时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因而学到一门手艺似乎也就能够让人养家糊口。在经验形态的知识中,不是没有理论,而是这种理论是建立在经验直觉基础上的猜测,无法量化,也无法标准化。譬如,中医就是如此,中医也有一套理论,但这种理论仍然多处于哲学层面,而没有达到现代科学的范式要求。中医在本质上是经验形态的知识,因而“老中医”更具权威性,原因就是必须有足够的岁月让其积累经验。
中国一段时间内沉溺于经验形态的知识,而欧洲人却从14世纪开始酝酿并且在17世纪实现了知识形态的革命,这就是现代学科化和原理式的知识形态。由于知识形态上的落后,造成了当时中国的相对衰落,无法与掌握新知识形态的西方文化相抗衡。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在1840年的挫败,是西方对知识生产方面已落后的中国的一次致命测试。
肇始于欧洲的原理式知识,适应了大工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就这种知识形态而言,一是学习效率高,教育变得系统化、制度化了;二是具有普遍性,科学原理可以应用在各个领域。基于原理式知识形态支撑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不断侵蚀着基于经验形态知识的自然经济的地盘,这就是西方支配世界的知识逻辑。过去经验形态知识下生产出的产品,在原理式知识形态下规模化生产的产品面前,已无力继续支撑下去。西方通过这种知识优势,成为现代社会的强势文化。
发展中国家要进一步发展,步入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学习原理式知识,在掌握学科化原理式知识的基础上,超越原有的知识形态。发展中国家的员工纷纷到发达国家学习,就是从经验形态知识向原理式知识形态过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当发展中国家不断学习到现代学科化原理式知识后,世界的知识地图逐渐发生变动。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就是中国在知识生产方面进步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从跟跑向并跑甚至个别领域领跑的变化。
更加重要的是,当前知识形态似乎发生着新的嬗变。如果说农业时代是经验形态的知识占据统治地位,那么工业社会则是学科化原理式知识的天下。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形态似乎变成信息技术介入下的差异化知识。与之相适应,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方面是普遍主义话语的传播,而另一方面是地方知识的崛起,整合与分化都有强劲的动力。在某种意义上,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形态是前两种知识形态的合题。在这里,特殊性和普遍性都是组成知识体系的显性要件。
知识形态的改变会带来产业形态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教育的方式已经因知识形态的变化而改变。农业时代的教育是经验的积累,因而是随时跟着师父来观察体验这种形态的知识和技能。而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则是为标准化生产准备人才,因而往往进行规模性和规格化的教育,严格的年级制加统一的标准要求,力求使人们成为生产线上的螺丝钉。在信息技术或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代教育在发生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根据员工的个性和兴趣来进行教育,鼓励员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构建不同的知识结构。教育的理念不仅鼓励孩子学会现有的知识,而且鼓励孩子构建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即教育变成让人们建立差异化、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这与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是不同的。
在农业社会或自然经济时代,知识大多以经验形态存在。到近代大机器工业时代,知识进入普遍原理的形态。而到今天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形态更多表现为信息技术介入的智能化知识。因此,创新的意义在当前更加突显。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已彻底摆脱了经验和普遍原理的知识形态。实际上,后来的知识形态是在原先知识形态基础上的发展,且在自身中包含着原来形态的知识,先前的知识形态是后来知识形态的基础和要素。
当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最大的变局,恐怕是知识形态的改变。大国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掌握产业链或知识生产的主导权之争。新形态的知识创新本身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民族复兴需要知识创新,要求我们培养在知识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人才。为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我们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地缘竞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缘竞争仍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现实。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在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对中国的遏制,他们最主要的策略就是试图通过打压中国的科学创新能力,遏制中国知识生产发展的势头。但是,压制并不一定奏效,反而会激起一种自强的动力。知识创新有自己的历史逻辑,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亦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复兴。有道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8VXK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思维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